转换“三个”普法场景 培育普法“三新”气象
来源:攀枝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发布时间:2025-04-02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为了进一步增强普法实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市城管执法局结合实际,着力转换“三个”普法场景,精心培育普法“三新”气象,持续强化法治浸润,推动全市城管执法系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质增效。
一、“单向输出式”向“互动体验式”转换,增强普法新体验。一是建立“一对一”互动式普法模式。针对广大市民群众法治需求,在市12345 热线平台设置法律专家坐席,由市司法局安排律师负责接听涉及法律事务的市民群众诉求,值班律师就市民个人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一对一”互动式进行答疑解惑,做到精准供给法治需求。自2022年1月法律专席设立以来,12348法律援助共收到来电15181件,接通14233件,接通率93.75%,办结率100%。二是探索沉浸式普法。定期在局机关微信工作群投放“法博士”等新媒体普法产品,强化个体法治浸润。制作城管卡通人物版《一图读懂<市城管执法局提升城管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一2025)>》宣传画册,挂在部门门户网站进行广泛宣传,让市民群众能够看得懂、记得住,充分展示全市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新作为、新形象,力求生动鲜活宣传效果。三是组织法庭观摩。定期组织城管执法人员到各级人民法院观摩庭审司法活动,场景示式体验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持续提升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
二、“枯燥条文式”向“生动案例式”转换,彰显普法新特色。一是持续深化以案释法制度。加大以案普法力度,针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遇到的具体法律问题加强案例汇编,连续三年在全市城管系统印发城管领域行政执法年度十大典型指导案例,充分利用典型案(事)件向公众进行法律解读。2024年报送《对 XX屠宰场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擅自建设的行政强制案》《对四川 XX学院工程训练中心项目未经消防验收擅自投入使用不予行政处罚案》《对某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未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致使煤气泄漏发生燃爆事故的行政处罚案》等三个典型案例入选《攀枝花市2024年度行政执法十大指导案例》。同时连续五年被省住建厅评为“全省行政执法案卷质量优秀单位”。二是面向全国择优推荐典型执法实践案例。多年连续坚持向省住建厅择优推荐典型城管执法实践案例。其中指导推送的1例城管执法实践案例—《××餐馆超过排放标准排放油烟行政处罚案》编入国务院住建部《城市管理执法典型案例》培训教材。这是我市建市以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领域首例城管执法案例编入全国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培训教材,向全国城管执法领域同行提供了新时期法治城管“攀枝花样本”。三是开展法治建设实践调研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契合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法治路径和模式,潜心总结法治化、精细化城市治理经验成果,深入开展法治建设实践调研课题研究。连续两年所报法治建设实践课题《避免处罚畸重实现过罚相当的路径研究》《流动商贩的法制化治理研究》均获全市二等奖。
三、“随机散乱式”向“系统集成式”转换,构建普法新格局。一是构建“八五”普法体系。制定城管执法系统“八五”普法规划,细化年度普法计划和年度普法责任清单,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学法普法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关键少数”学深学透,编制《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和《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完成修订“法治账图”,带动引领“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持续开展“大学习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和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目前,市城管执法局有公职律师2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法治专家库专家1名,市“八五”普法讲师团培训师资库成员1名。二是丰富普法渠道体系。结合城管执法工作实际,通过拍摄微视频、违法线索手机“随手拍”、实施“城市啄木鸟”行动、打造“12345热线+网格”社情民意直通车等新模式,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依托攀枝花公园等本地特色公共场所,建立普法宣传阵地;利用大型LED显示屏等载体,打造特色普法点位。在“七五”普法中,市城管执法局获全市“七五”普法先进单位称号。三是聚焦“法治中坚”,提升普法质效。根据自身职责,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完善行政执法人员学法制度,制定年度学法计划,深入学习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组织开展法治培训班、学法考法和疑难案件研讨会等。近年以来,市城管执法局在参加省、市行政执法业务技能大赛中,均获优异成绩。其中在“全省城市管理执法系统线上知识竞赛”中,获“个人优胜奖”1人。在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共同主办的攀枝花市行政执法人员“大比武 ”活动暨全市行政执法业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获个人二等奖1人,获优秀奖1人,并获团体三等奖。